美国高学历者:40岁失业,66岁退休,中间25年无工可打

日期:2025-09-27 21:15:24 / 人气:32


曾经,“毫无意义的工作”引发过广泛讨论,而如今,失业的浪潮正悄然席卷中年群体,让人们惊觉,比从事毫无意义的工作更可怕的,是人到中年却失去工作机会。在我国,“35岁一道坎,45岁一道崖”的职场“魔咒”正不断具象化,名校毕业生送外卖、前企业高管开网约车、大厂裁员时有发生,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职场中愈发脆弱。与此同时,大洋彼岸信奉个人奋斗、在“优绩主义神话”下成长起来的美国中产,其引以为傲的“美国梦”也正从根基处悄然崩塌。

美国高学历者失业现状:优绩主义神话的崩塌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已推迟至66岁,许多人计划工作至70岁甚至更久。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人在40 - 50岁就被永久性地排斥在主流就业市场之外。他们要么承受长期失业带来的巨大经济与精神压力,要么放下身段,为养家糊口而接受“灵活就业”。当整个社会都默认“你长期失业,一定是你不够优秀,或一定是有什么问题”时,那些高学历长期失业者的存在,就成了刺破优绩主义神话最尖锐的针。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将某人划分为“异类”“低劣者”和“有污点者”的结果,并揭示了这种分类对人们日常互动的影响。被污名化的经历本质上是对个人价值的“攻击”,且具有累积性。其摧毁目标群体生活的潜在力量,根源既在于它的普遍性,也在于它的内化性。美国社会学家、知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在其著作《污名陷阱》中,历时12年,深度追踪访谈了139位高学历失业者,无情地揭开了这场“社会性围猎”的真相:当努力不再保证成功,当过往的优秀履历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人们信奉多年的“优绩主义神话”正在全面崩塌。

高学历失业者的困境:从精英到失业者的落差

书中139位受访者并非社会边缘人群,他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波士顿地区,年龄介于40至65岁之间,所处行业遍布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主流领域。他们中大多数人拥有本科学历,也不乏硕士、博士,还有MIT、哈佛等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在失业前,他们是社会的精英,近30%曾任公司管理层,超过20%曾担任公司高管,平均拥有27年的工作经验,收入可观,50%的人年收入在5万至9万美元,42%的人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是标准的中产阶级。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在职业生涯的中后段,在某次丢掉工作后,毫无预兆地滑向了长期失业的深渊。他们失业时间以6个月为起点,超过70%的人失业超过1年,更有超过30%的人,在求职市场上挣扎了2年以上。有人为了让孩子继续完成学业不得不提前动用退休金,有人需要依靠政府食品券度日,有人年近五十却不得不回家“啃老”,有人为了维持体面对外宣称:“我基本决定退休了”。例如,50多岁的拉里,在MIT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投身科技行业工作了30年,最近一段工作经历是在语音识别领域,但经历漫长失业期后,只能成为一家百货商店的收银员,领着略高于最低工资线的微薄薪水。

美国梦破碎的原因:多重困境交织

职场年龄歧视

比起年长的候选人,雇主往往更倾向于录取年轻的候选人,尽管年长员工通常更稳定、经验更丰富。一种典型的偏见是认为年长求职者薪资期望较高,可能已失去年轻时的冲劲与热情,步入职业生涯的黄昏,且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他们后,他们可能突然宣布退休。

“经验”成为负资产

中年求职者一旦失业,很容易在简历筛选环节就已被默认为“不合适”。丰富的经验反而成了负担,雇主会怀疑求职者“做不久”“会觉得无聊”“不愿被年轻领导管理”。即使求职者明确表示愿意降薪降职,也难获信任,雇主根本不相信他们的“诚意”。

行业变革与经济周期性波动

业务外包、零工经济、人工智能替代等宏观趋势,让个体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失业一年以上更令人怀疑;而作者调研期间,美国媒体常提及总体失业率已回到大衰退之前相对较低的水平,高学历长期失业者的困境被隐藏在这一宏观趋势下。随着越来越多求职者被迫灵活就业,他们越来越难获得全职的工作机会。

社会污名

“你这么优秀,怎么会失业?”“失业这么久,一定是你有问题吧?”等看似关心实则尖锐的质疑,每天都在发生。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学历的失业者,高学历人群在失去工作后反而更容易进入长期失业状态,且他们遭受的偏见和指责也更多。

高学历失业者的心理危机:羞耻感与自我认同危机

当人们长期用外部身份、职位和收入来锚定自身价值时,长期失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危机,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同危机。这种巨大的落差感会催生出强烈的焦虑和羞耻,像一堵无形的墙,阻碍失业者向外求助。即便是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这种痛苦。
德博拉选择向朋友们隐藏自己仍在失业的真相,她觉得自己不配活着,这种压力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消耗着她的自尊,让她对建立人际关系网感到抵触。弗雷德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被儿子愤怒地吼道:“你去找份工作啊!”这句气话刺痛了他,也折射出优绩主义观念已深深渗透进每个美国家庭。而当这些绝望的求职者向外求助“求职自助系统”时,往往只会得到一些表面的指导,如优化简历、建立人脉、保持积极心态等,这仿佛在暗示他们的失败是“求职技巧”和“心态”出了问题。这种将系统问题归咎于个人失败的逻辑,进一步巩固了优绩主义神话的“正确性”,也编织成了一张看不见的“污名陷阱”,摧毁了求职者的身份认同与生存尊严。

突围之路:社会学视角的支持

奥弗·沙龙的研究不仅戳破了优绩主义神话,还为落入“污名陷阱”的人指明了突围方向。他发现,除了常规的求职技能辅导,求职者更需要一种社会学层面的支持,这种支持能从根本上缓解失业者的心理危机,并提升他们的求职强度。

意识到并非独自困境

奥弗·沙龙与一个由63位职业导师组成的团队合作,通过非营利组织“ICT”(职业转型研究所)为长期失业者提供免费支持。ICT创建了一个安全的“团体场域”,所有成员都是有着相似经历的长期失业者。在这里,分享真实的挫败和情感压力不再是耻辱。听到同样在泥沼中挣扎的同伴分享心声,会让失业者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问题,这种基于真实共鸣的联结,远比一句空洞的“你能行”更有力量。

认识到失业的系统性原因

沙龙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当我们将镜头放大时,往往只能看到个体的不足和缺陷;但如果将镜头拉远,通过在一个群体中分享,会看到其他人也面临同样的挑战;进一步拉远镜头,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就能认识到其他人面临相似挑战是因为像污名化这样的系统性力量在作祟。这种批判意识就像盾牌,保护我们免受污名内化的影响。

正视情绪并建立平等人脉网络

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正视焦虑和羞耻,但不要被其束缚。一旦摆脱羞耻感,尽管充满偏见的系统依旧存在,但能在其中更加行动自如,更有效地争取机会。此外,尝试与有同样经历的人建立新的、平等的人脉网络。在ICT这样的团体中,每个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分享招聘信息、互相推荐机会变得顺理成章。成功帮助别人介绍工作,更能让人重新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和久违的价值感,修复破碎的自尊。
《污名陷阱》中的139个美国中产的故事,是一面深刻的镜子,让我们洞察在技术资本主义及其优绩主义神话的笼罩下,所有劳动者共同面对的结构性压力。努力并不总能指向成功,失业也绝非个人的失败。我们与失业的距离,或许只差一次经济波动、一场行业变革、一次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能够理解系统性风险、愿意提供支持与尊重的温暖共同体,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今天的认知与选择里。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