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亿估值,厦门诞生全球碳化硅“一哥”:瀚天天成冲刺港股IPO的硬科技突围战
日期:2025-04-27 11:05:47 / 人气:9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一个标志性时刻——全球碳化硅外延片龙头瀚天天成正式递表港交所,估值260亿元。这家从厦门崛起的硬科技企业,不仅打破了欧美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垄断,更成为全球碳化硅供应链重构中的关键变量。
一、全球碳化硅“一哥”的硬核实力
1. 技术壁垒:从“跟跑”到“领跑”
全球首个主导制定碳化硅外延国际SEMI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
国内首家实现全尺寸(3/4/6/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量产,填补国内空白
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31.6%,超越美国Wolfspeed、日本昭和电工等巨头
2. 应用场景:电动车、光伏、储能的“芯片心脏”
碳化硅(SiC)因其耐高压、耐高温、高频高效的特性,成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
电动车:特斯拉、比亚迪等已全面采用SiC模块,提升续航10%-15%
光伏/储能:华为、阳光电源等用SiC器件提升逆变器效率
2029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9.9%)
二、商业模式的“双轮驱动”:代工+直销
业务模式 2022年收入占比 2024年收入占比 趋势
外延片代工 63.3% 25.6% 收缩
外延片销售 36.7% 74.4% 扩张
战略转型:
减少代工依赖(客户可能自建产线)
发力直销高毛利产品(8英寸外延片单价超6英寸2倍)
三、财务透视:营收波动背后的隐忧与潜力
1. 收入下滑但利润反增的“矛盾”
2024年营收9.74亿元(同比-14.8%),但净利润1.66亿元(同比+36%)
关键因素:

政府补助从4735万元飙升至1.12亿元(占利润67%)
8英寸产品占比提升,毛利率优化
2. 现金储备充足,IPO募资加码产能
账面现金20.3亿元,无短期偿债压力
港股募资用途:
扩建8英寸产线(现有产能利用率仅60%)
研发SiC器件(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四、66岁厦大教授的“硬科技创业”
创始人赵建辉的履历堪称传奇:
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全球首位碳化硅领域IEEE Fellow
2010年放弃美国教职回国,受厦门政府邀请创业
从学者到企业家:带领团队攻克8英寸外延片技术,打破欧美垄断
厦门政府的“精准扶持”:
入选厦门“双百计划”、福建“百人计划”
获先进制造业基金、中金启元科创母基金注资
五、IPO“弃A转H”的深层逻辑
1. 科创板遇阻的三大原因
A股半导体估值回调(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PE回落)
港股更利于国际化(碳化硅客户集中在欧美日)
政府补助占比高,A股审核更关注盈利可持续性
2. 港股半导体板块的机遇
2024年以来港股科技IPO回暖(如黑芝麻智能)
国际资本对硬科技认可度高(对比Wolfspeed美股估值)
六、厦门“半导体之城”的崛起
1. 厦大系IPO军团
拉普拉斯(光伏设备,2023年科创板上市)
优迅股份(光通信芯片,拟A股IPO)
白鸽在线(保险科技,港股递表中)
2. 厦门“4+4+6”产业布局
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
六大未来产业:化合物半导体、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
目标: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七、挑战与展望:中国半导体的“长坡厚雪”
1. 短期风险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贡献收入超50%
8英寸良率爬坡(目前仅60%,Wolfspeed达80%)
2. 长期价值
SiC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中国占全球需求40%,但自给率不足20%
垂直整合潜力:若切入器件制造(如IGBT模块),估值天花板将打开
结论:从“材料突围”到“生态崛起”
瀚天天成的IPO,不仅是厦门硬科技的胜利,更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从“低端制造”向“材料-器件-应用”全链条突破的关键一跃。在电动车、光伏、储能等万亿赛道驱动下,碳化硅的“国产替代”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260亿估值,厦门诞生全球碳化硅“...04-27
- 安波福上海车展:核心物料100%国...04-27
- 英特尔携手黑芝麻智能,共谋下一...04-27
- 藤校捐赠基金抛售PE资产:次贷...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