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笔记“被执法”事件始末:一场蚂蚁绊大象的荒诞剧
日期:2025-07-24 16:09:59 / 人气:70

一、突袭现场:30多人执法团队“围剿”13人创业团队
7月23日上午十时许,北京朝阳区温特莱写字楼下,30多位身着政府部门制服的工作人员在等电梯。一位单纯围观同事以为是在抓传销或黑作坊,跟着上了电梯,结果发现“小丑竟是我们自己”——执法对象竟是仅有13人的Get笔记团队。
这戏剧性的一幕背后,是某大厂以“涉嫌不正当竞争”为由的举报。执法团队对Get笔记“提供视频号直播/短视频转图文笔记功能”展开调查,而Get笔记团队则因“杀鸡用牛刀”的阵仗感到荒诞。
二、猜测举报方:大概率是腾讯?
尽管执法团队未透露举报方身份,但Get笔记负责人基于以下线索推测可能是腾讯:
• 业务竞争:Get笔记的功能直接替代了视频号的部分基础功能(如直播转图文),可能影响视频号用户体验与流量。
• 生态布局:腾讯作为视频号母公司,对威胁其生态的产品敏感度更高。
• 历史摩擦:此前Get笔记已因公众号订阅功能收到腾讯律师函,双方存在潜在矛盾。
三、事件时间线梳理:从功能上线到“被执法”
1. 功能上线与初期发展
• 去年12月底:Get笔记上线“帮你听直播”功能,支持视频号直播订阅与文字总结。
• 今年1月:上线抖音博主订阅功能(未被举报)。
• 今年3月:上线微信公众号订阅功能。
2. 首次危机:海外短信攻击与律师函
• 3月19日:海外短信验证码遭恶意攻击(损失36.26万),攻击源来自阿富汗等国家。
• 4月17日:收到腾讯律师函,指公众号订阅功能“破坏微信内容生态”。
3. 妥协与调整
• 4月18日:主动下线公众号订阅功能,避免公开矛盾激化。
• 6月5日:微信团队传话要求下架视频号/直播抓取功能,承诺7月23日前完成。
4. “被执法”高潮
• 7月23日:30多人联合执法团队上门调查,拷走代码与文档,事件持续发酵。
四、Get笔记的“友军”身份与矛盾
尽管被举报,Get笔记与腾讯存在多重关联:
• 投资关系:腾讯是Get笔记股东之一。
• 平台依赖:起步于微信小程序,语音转写功能依赖腾讯云服务。
• 用户基础:罗振宇“罗辑思维”公众号为早期流量来源,与腾讯生态深度绑定。
然而,这种“友军”关系并未阻止矛盾爆发。Get笔记的功能创新(如视频号转图文)虽为用户节省时间,却触及视频号核心利益,引发巨头反弹。
五、数据对比:巨亏项目与“蚊子肉”收入
Get笔记的财务数据凸显其“蚂蚁”身份:
• 日活用户:50,638人(仅为视频号日活的零头)。
• 会员收入:年总收入432.92万元(会员费199元/年),其中145.6万元用于腾讯云技术服务。
• 亏损状态:项目持续亏损,无力承担高额推广费用。
相比之下,腾讯财报中的“蚊子肉”(145.6万元)虽小,却成为举报的导火索之一。
六、核心争议:“不正当竞争”罪名是否成立?
Get笔记负责人提出三大疑问:
1. 破坏力质疑:日活5万的产品如何对腾讯生态造成实质性威胁?
2. 功能必要性:视频号转图文功能是否属于“基础工具”,而非恶意竞争?
3. 行业对比:其他平台(如抖音)类似功能未被举报,是否存在选择性执法?
这些问题直指事件核心——巨头是否滥用市场地位打压创新?
七、行业反思:巨头与创业公司的生态博弈
Get笔记事件折射出互联网行业的深层矛盾:
• 创新与垄断的冲突:创业公司通过功能创新满足用户需求,却可能触碰巨头利益红线。
• 平台规则的模糊性:腾讯律师函中“破坏生态”的指控缺乏明确标准,易引发争议。
• 用户自发传播的力量:Get笔记的口碑传播(无论褒贬)均来自用户,而非商业投放,凸显产品真实价值。
八、未来走向:等待调查结果与行业启示
目前,联合执法团队已拷走代码与文档,事件尚未完结。Get笔记可能面临功能整改、罚款甚至下架风险。但对行业而言,此事件敲响警钟:
• 创业公司需平衡创新与合规:在挑战巨头时,需充分评估法律与市场风险。
• 平台需明确规则边界:避免滥用举报机制打压竞争,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 用户选择权的重要性:功能优劣最终由用户决定,巨头需以产品力而非举报应对竞争。
结语
Get笔记的“被执法”事件,是一场蚂蚁挑战大象的荒诞剧,也是互联网生态博弈的缩影。无论结局如何,它都提醒我们:在创新与垄断的夹缝中,如何守护用户价值与行业公平,仍是所有参与者需共同面对的课题。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京东重新估量了外卖这件武器?08-18
- 奥特曼的人设,塌在GPT - 508-18
- 豪赌未来:陈立武、特朗普与 Int...08-18
- 美国人正大举 “移民” 欧洲?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