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投资人开始翻身了

日期:2025-08-13 15:08:26 / 人气:16


“千辛万苦,终于排上了。” 一位投资人难掩激动,记录下必贝特通过科创板 IPO 注册的时刻。这家广州创新药公司已在 A 股大门前来回徘徊三年,而它只是医药行业复苏浪潮中的一个缩影。随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港股医药 IPO 回暖且涨幅惊人,处在周期性底部多年的中国医药市场终于显现复苏景象,2025 年被不少投资人欣然称为 “医药翻身之年”。那些在机构内部边缘化已久的医药投资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们始终认为创新药是最性感的”。
科创板窗口重启,创新药企排队 IPO
“生物医药的春天来了。” 这一感叹的重要背景是科创板的 IPO 大门重新向药企敞开。回望过去两年,曾为未盈利药企打开融资大门的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一度陷入 “零受理” 僵局,直到今年 6 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 2025 陆家嘴论坛上宣布重启该标准,停滞许久的医疗企业才迎来 IPO 窗口。
随后,禾元生物顺利过会,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的首家药企。这家成立于 2006 年的企业,利用水稻胚乳细胞基因表达平台研发植物源医药产品,业内称之为 “稻米造血”,其核心产品 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于今年 7 月获批上市,身后站着上海同盛、贝达药业、光谷生物基金以及倚锋资本等投资机构。
紧接着,北芯生命 IPO 也通过审核。成立于 2015 年的北芯生命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十年来集结了红杉中国、国投创合、松禾资本、倚锋资本、启明创投、泰煜投资、鲲鹏一创等众多知名机构,是重启标准后一个月内第二家成功过会的生物医药企业。
重启第五套标准后,首单科创板 IPO 新受理花落泰诺麦博。这家 2015 年成立的创新药公司,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新替妥 ®)已于今年 2 月获批上市,是全球首款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其身后不乏高瓴创投、无锡国联、药明生物产业基金、招银国际、中金资本启德基金、倚锋资本等市场化基金和产业资本的身影。
8 月,在 IPO 大门前等待三年之久的必贝特收到证监会关于在科创板 IPO 注册的批复。2012 年创办于广州的必贝特,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聚焦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团队开发的小分子双靶点抑制剂 BEBT-908 在 7 月刚刚获批上市。十年间,其投资人队伍庞大,包括瑞享源基金、越秀产业基金、国科嘉和等众多机构,大家苦等已久。如今,科创板大门前已经排起一支医药 IPO 队伍。
港股医药大涨,投资人终熬出头
另一边,港股医药市场同样风景甚好。今年以来,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创新资产,企业以产品兑现、BD 能力和全球化布局为信号,市场渐渐回暖。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港股医疗保健板块涨幅超过 45%,领跑各大行业。
其中,歌礼制药 16 倍涨幅引爆肥胖症赛道,德琪医药、和铂医药、云顶新耀等六家 10 倍股集体点燃港股,让身后蛰伏已久的投资人终于熬到了收获时刻。“今年港股创新药赢麻了,一涨一个不吱声。” 一位入股康方生物的投资人难掩喜悦,康方生物持续飙涨,最新市值超 1400 亿港元,较年初翻了一番,“如果从 2022 年康方生物 20 元左右开始买入算起,到今天 3 年多时间,已经整整翻了 8 倍。”
康方生物的表现成为这波生物医药复苏的典型案例。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分析,中国创新药行业过去一年由 “冷” 转 “热” 的重要推动因素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产品真正被业界尤其是全球制药企业认可。“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一批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临床数据很惊艳。业界发现,原来中国公司能做得这么好,海外药企龙头纷纷开始跟中国创新药企业合作。” 一些国际投资人后悔没来港股参投中国的创新药公司,错失了这波机会。在他看来,国际投资机构和专业投资人配置资金到中国创新药企业、到港股乃至未来到 A 股,对打造健康的生物医药生态体系非常有作用。
赚钱效应传导下,生物医药赴港上市潮起。2025 年上半年已有恒瑞医药、派格生物、映恩生物、维昇药业等 10 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数量几乎追平 2023 年全年,超过 2024 年全年;募资总额约 175 亿港元,逼近 2021 年鼎盛时期。创新药 IPO 破发一幕渐渐远去,新上市的药企首日涨幅喜人。
映恩生物今年 4 月登陆港股,首日大涨超 116%,公开发售获 115.14 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获 13.52 倍认购,全球发售净筹约 15.13 亿港元,刷新港股 18A 板块自 2022 年以来的纪录。如今,映恩生物总市值已超 300 亿港元,其身后通和毓承、礼来亚洲基金、华盖资本、纽尔利资本、松禾资本、元禾控股等投资方回报丰厚。展望 2025 年下半场,企业赴港 IPO 劲头仍在,有 40 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创新药牛市已来” 的声音悄然响起。
“最好的资产在中国”,医药开启爆发
医药圈很久没有这般热闹了。回想 2021 年,中国医药行业在一场狂欢后急转直下,随后便是漫长的冬天。期间,一级市场大多数投资机构将重心转移到其他领域,出手医疗极其谨慎,甚至避而不投。在部分投资机构内部,医药投资人处在除消费之外的鄙视链最底层。
“过去两年,很多同行都放弃了投大健康,创新药是大家最先放弃的。” 苏州基金董事长徐挺回忆道。但在他看来,医疗赛道是为数不多的长坡厚雪赛道,中国创新药估值已触底,接下来将缓慢回升,苏州基金去年便开始加大在 “药” 领域的布局。
不久前在第十九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大会上,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判断,今年生物医药方向会迎来一波大行情。除港股医药大爆发外,密集发生的超级 BD 交易也是最好的印证。过去一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发生多起海外 BD 交易,其中 8 例首付款超过 3 亿美元的全球 BD 和并购案例中,有 5 例为总金额接近 10 亿美金左右的现金收购。
维梧资本分享的数据显示,过往 MNC 超过 5000 万美元的 BD 交易中,来自中国的资产占比从 5 年前的 5% 左右升至 2024 年的超过 30%。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联席 CEO 兼亚太区 CEO 付山认为,这些频繁发生的 BD 交易表明中国新药获得国际认可,证明中国研发体系达到了世界水平。
如此景象,让海外投资者意识到 “最好的资产在中国”。去年很多投资人沉默、不投的时候,胡旭波在内部跟医疗团队强调,要抓住时间窗口,赶快去投那些对产品和团队很确信的公司。过去 12 个月,启明创投出手医疗约 5 亿美元,可能是全球医疗基金里投资金额最大的基金之一。胡旭波坚信,未来 5-10 年是中国投资创新药的好时期。
新药研发素来被喻为一场耗资巨大、周期漫长的马拉松,于医药投资人而言,这无疑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正如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此前分享,新药研发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将一款药推到临床二期、三期甚至获批,动辄需要 10 年时间,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都需要很强的信念支持。如今,周期轮转,一个历史性机遇再次浮现,医药投资人的翻身之日已然到来。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