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基金 “错付” 赵诣:明星光环下的公募困局
日期:2025-07-24 16:11:51 / 人气:70

当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的亏损幅度定格在 20% 左右,距离首批投资者解锁赎回仅剩三个月时,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个人系公募基金,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作为泉果基金的 “压舱石”,明星基金经理赵诣管理的这只产品规模占公司总规模的八成,其业绩表现直接决定着公司的未来走向。从 2022 年首募近百亿的高光时刻,到如今规模缩水、业绩低迷的困境,泉果基金与赵诣的 “联姻” 为何会走到 “错付” 的境地?这背后折射出个人系公募在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下的深层困境。
一、梦幻开局与势能衰减:明星效应的短暂狂欢
泉果基金的诞生自带光环。2022 年,由东方红资管前董事长王国斌与前总经理任莉联手创立,这家个人系公募从一开始就被贴上 “精英团队” 的标签。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成立之初便引入了如日中天的赵诣 —— 这位 2020 年以 162% 收益率斩获全市场冠军的基金经理,当时管理规模高达 400 亿元,其加盟为泉果基金注入了强劲的市场信心。加上后续从东方红资管引进的刚登峰、钱思佳、孙伟等业绩派基金经理,泉果基金俨然成了公募行业的 “梦之队”。
2022 年 10 月,赵诣掌舵的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基金首秀即巅峰。在招行、邮储银行等渠道的力推下,首日募资 85 亿元,最终规模近百亿,创造了同期低迷市场中的发行奇迹。这一梦幻开局验证了明星基金经理的市场号召力,也让泉果基金一跃成为行业焦点。然而,狂欢并未持续太久。2023 年一季度,泉果旭源收益率仅 1.48%,二季度更是亏损 5.23%,平淡的业绩直接影响了后续产品的发行 —— 刚登峰首只产品募资 20 亿元,钱思佳产品降至 7 亿元,到 2024 年孙伟发行产品时,已不得不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规模仅 0.62 亿元。
债基布局同样遭遇滑铁卢。2024 年泉果基金首次涉足固收领域,戴骏管理的泉果泰岩和泉果泰然初始规模分别达 20 亿和 40 亿,短短一年后,泉果泰岩清盘,泉果泰然规模仅剩 0.8 亿元。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泉果基金非货规模 163.96 亿元,排名行业第 108 位,这与成立时的高预期形成鲜明反差。三年持有期的产品设计本是为了锁定 “长钱”,却在业绩不佳时沦为投资者的 “枷锁”,凸显出明星光环褪去后的现实骨感。
二、赵诣的业绩滑坡:时代 β 褪去后的能力考验
赵诣的业绩起伏是泉果基金困境的核心缩影。2020 年,这位农银汇理基金经理凭借重仓新能源一战成名,管理的工业 4.0 基金收益率达 162%,2021 年延续强势,多数产品收益超 40%。正是这一辉煌战绩,让泉果基金在成立初期不惜重金将其招致麾下,而赵诣也毅然放弃 400 亿管理规模加盟新公司,双方的 “双向奔赴” 曾被视为强强联合的典范。
然而,脱离新能源风口的赵诣,业绩遭遇滑铁卢。截至 2025 年 7 月 21 日,泉果旭源成立近三年亏损近两成,较基准超额收益 - 33.5%,最大回撤达 46.93%。2023 年亏损 26%,2024 年收益 1.89%,2025 年以来 7.86% 的收益虽有回暖,但仍跑输 9.75% 的偏股基金指数。回溯持仓可见,赵诣在泉果基金仍重度依赖新能源板块,而 2023 年后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估值回调等问题,导致业绩与行业一损俱损。尽管 2024 年他将腾讯、美团等港股互联网龙头纳入重仓,调低新能源仓位,业绩有所恢复,但已难挽颓势。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投资视野的局限。作为景气度投资选手,赵诣在新能源热潮中顺风顺水,但在行业下行周期未能及时转向。2023 年至今,AI 产业链、机器人、军工等成长板块涌现机会,他却未能有效把握,暴露了风格切换能力的不足。赵诣虽不认可 “新能源基金经理” 标签,强调自己是全市场选手,但其持仓调整的滞后性表明,他的投资框架过度依赖单一行业景气度,缺乏穿越周期的适应性。在今年二季报中,他仍坚持看好新能源的 “困境反转”,却未能在仓位上及时应对行业调整,与 “长坡厚雪” 的投资理念形成悖论。
这一现象印证了投资界的铁律:短期业绩高光往往源于时代 β,而非个人 α。当新能源风口褪去,赵诣的超额收益能力随之消失,这不仅让投资者失望,更让泉果基金陷入 “押错人” 的被动局面。
三、团队困境与策略迷失:个人系公募的共性难题
赵诣的挣扎并非孤例,泉果基金整个投研团队都未能交出亮眼答卷。刚登峰、钱思佳、孙伟三位从东方红资管引进的基金经理,延续了东方红的质量价值风格,选股聚焦大行业白马股,持仓集中在腾讯、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标的。这种风格在行情好时能跟上指数,但难以创造超额收益,导致他们的产品业绩始终中游徘徊。对于一家创业期公募而言,缺乏 “门面级” 业绩的基金经理,就难以形成规模突破的支点。
团队困境背后是策略与市场的错配。泉果基金押注的成长风格与质量价值风格,在 2023 年后的市场环境中表现乏力。同期低估值、红利风格占优,而泉果基金未能及时调整策略,基金经理个人能力又不足以在风格不利时逆势突围。对比发展较好的个人系公募如鹏扬基金、惠升基金,均以稳定性强的债基建立基本盘,再逐步补强权益,泉果基金直接切入波动性大的权益市场,无疑提高了犯错风险。
个人系公募的低容错率放大了这些问题。与头部大厂不同,泉果基金平台能力较弱,高度依赖少数基金经理的表现。当赵诣等核心人物业绩滑坡,公司缺乏足够的 “备份选项”,规模下滑与排名下降随之而来。这一困境在泓德基金、睿远基金等同行身上同样上演 —— 邬传雁、傅鹏博等明星基金经理业绩下滑后,公司规模迅速缩水。外资公募尚可依靠股东增资缓冲风险,个人系公募则没有这样的 “容错空间”,一步踏错便可能陷入长期挣扎。
投研体系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制约发展。尽管泉果基金强调 “和而不同” 的投研文化,设置反方辩手补足研究盲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经理风格固化、行业覆盖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新能源仓位过重而 AI 等新兴赛道布局滞后,反映出研究资源分配的失衡。对于个人系公募而言,投研体系的完善速度必须跟上规模扩张步伐,否则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风险就会演变为公司的系统性风险。
结语:明星依赖症下的转型迷思
泉果基金的困境本质上是 “明星依赖症” 的典型表现。从成立之初过度倚重赵诣的明星效应,到产品设计绑定三年持有期的 “刚性约束”,再到策略选择与市场环境的错位,一步步将公司推向被动。当明星光环褪去,公司既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平台壁垒,也未能培养出新的业绩增长点,最终陷入 “错付” 的尴尬境地。
对于泉果基金而言,破局之道在于打破对单一明星的依赖。短期需推动赵诣加速风格迭代,拓展能力圈覆盖;中期应完善投研梯队建设,降低对核心基金经理的依赖度;长期则需建立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借鉴同行 “债基打底、权益突围” 的路径,提高抗风险能力。而对于整个个人系公募行业,泉果基金的案例再次警示:明星基金经理是把双刃剑,唯有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平台能力,将短期业绩沉淀为长期体系,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随着泉果旭源解锁期临近,投资者的赎回压力将成为对泉果基金的终极考验。这场 “错付” 的教训或许会让更多个人系公募明白:投资从来不是明星的独角戏,而是体系、团队与时代趋势的共振。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立足的,永远是那些超越个人光环、建立起系统性能力的机构。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京东重新估量了外卖这件武器?08-18
- 奥特曼的人设,塌在GPT - 508-18
- 豪赌未来:陈立武、特朗普与 Int...08-18
- 美国人正大举 “移民” 欧洲?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