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板块大爆发:国产剧的“盛世”要来了?

日期:2025-08-22 15:41:17 / 人气:20



过去两年,长剧市场寒意阵阵。云合数据显示,2024年尚有6部剧集在热播期集均播放量突破4000万,而2025年上半年,能冲破3000万的剧集仅剩下10部,断崖式下跌成为行业常态。就在大家担忧“爆款绝迹”之时,两个新政几乎同时落地:广电“21条”为长剧松绑,鼓励以质取胜;红果在短剧端收紧入口,将编剧和演员纳入平台化管理。这一松一紧的举措,让长剧押注自由竞争,短剧奔向工业化,双轨并进的变法能否让低迷的剧集市场重归上行周期?长剧似乎迎来了真正的求变时刻。

广电21条:长剧松绑与季播回潮

上周五流出的广电“21条”新规,被视为一次系统性的松绑信号,其核心精神是“以质取胜”。前天下午,总局与各地方广电局、广电集团、平台负责人、重点制片公司负责人召开通气会议,进一步细化实施细则,讨论具体操作标准和边界,并表示今后每两个月召开一次通气会,以便根据行业动态灵活调整。

新规中的关键动作值得关注。一是集数限制解除,不再设40集上限,为史诗长剧和复杂叙事提供了创作空间,像《甄嬛传》《琅琊榜》这样的经典长剧有望重现。二是题材解禁,古装剧配额放宽,日韩IP改编不再设限,重新激活了两个高热题材赛道。三是季播机制松绑,取消季播剧间隔一年的规定,为《长相思》等系列化作品的续季开发扫清障碍。四是审查提速,提出“边审边播”“总局与省局同步审查”,并明确30天反馈时限,大幅缩短剧集从完成到上线的周期。五是商业模式拓展,试点中插广告、鼓励“一剧多星”和网台联动,释放新的变现渠道。

这些条款的目标是减少制度桎梏,提升创作空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40集上限取消”让长剧有机会重拾“长叙事”主动权;“季播间隔一年取消”消解了大制作剧集的断档焦虑,避免观众流失;“改编不限国别”将掀起新的IP热,倒逼创作者跳出舒适区。

编剧MOMO发现,网传新政发布后,影视相关股票相继增长,如慈文传媒股价大幅上涨。许多同行也在讨论此前被毙掉的古装剧剧本和超40集剧本是否能有新机会。这表明长剧市场在季播剧和IP剧方面有了发力空间。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曾指出,长剧不敢做大、做长,导致续季和衍生市场支撑不足,且剧集IP化落后于电影。2025年春节档大片多为续集,而2024年云合平台排名前列的剧集中续季较少,最长季数仅为2季。相比之下,过去60年内美剧表现优异,平均季数和回报率都较高。国产剧早有季播基因,《我爱我家》《乡村爱情》等多部剧集都拍了多部续集,新规让季播剧重回视野。不过,新规实施初期可能会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混乱,制作团队需要从剧本架构、演员签约、资金规划到市场预判等方面进行磨合。

新规之下:上行还是挑战?

新规给从业者注入了信心,但挑战也不容小觑。“边审边播”“边改边播”对传统制播体系是巨大冲击。国内制播分离多年,制作方和平台各管一段,如今要打通创作端和市场端并非易事。过审红线、演员戏份、观众意愿等都是难题,国内制作团队缺乏及时性内容创作经验,难以像日韩那样边拍边播。国内编剧习惯一次性写完几十集剧本,难以适应边播边改;国内头部演员档期固定,加戏难度大;国内观众被日播剧培养成“速食习惯”,对剧集断更容忍度低,且国内平台众多,排播策略和受众口味分散,难以实现“边审边播”的统一节奏。

对于“缩减审核期”“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的机制”,导演LL看到了相关部门激活内容生产力的决心,但也发现了潜在问题。他猜测非头部剧可能由地方审核,尺度松紧和标准拿捏取决于各地;而头部剧可能享受更多红利,导致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成本剧审核资源被挤压,审核周期可能更长,市场可能呈现“头部通吃,腰部消失”的局面。

与此同时,短剧赛道的平台红果也推出新规,大力激励编剧工作室,推行短剧演员分成,将编剧工作室化、推进平台直控演员分账,收紧入口。广电“21条”在长剧端放权市场,红果新政在短剧端收权平台,长短剧赛道“变法”一个想收权,一个想放权,折射出长剧和短剧都已走到必须求变的关口。长剧靠自由竞争出精品,短剧靠平台集中控盘降风险,能否借势翻身重回上行期尚不确定,但当下无疑是行业难得的“变机”。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