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行:文理交融的实业智慧与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应

日期:2025-10-19 14:16:29 / 人气:1


本文以刘永行的个人经历与东方希望集团的经营实践为核心,揭示“七分科学+三分艺术”的知识结构对杰出企业家的关键意义,同时延伸至对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的深度思考。


## 一、个人经历:文理双优的知识结构奠基
刘永行的成长轨迹与知识积累,为其后来的企业经营埋下了“科学+艺术”的种子,核心源于两大关键维度:

### 1. 高考经历:意外的“文理双冠”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新津县1800余人参考,刘永行虽自认拿手的理化有三分之一未答完,却意外成为**全县理科第一名**;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理科考生,他的**语文成绩同样位列全县第一**。这一“文理双优”的细节,不仅是其个人知识结构的早期印证,更成为解读东方希望健康发展的重要线索——理性的科学思维与感性的人文表达,在此后成为他经营企业的双重支撑。

### 2. 家庭与成长:父亲的“书籍启蒙”与逆境突破
- **家庭的知识熏陶**:父亲刘大镛是知识分子,虽家境拮据却坚持为子女购置书籍,刘永行幼年时便接触《少年报》《参考消息》《十万个为什么》等,小学三年级前已学完高中语法与修辞;父亲还常讲唐诗宋词、天文地理,甚至以独特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奠定其理工基础与人文素养。
- **逆境中的自我突破**:幼年因腿伤被退养,形成内向性格;创业初期因“口吃”(后发现是心理暗示导致)难以沟通,员工畏惧、公开讲话语无伦次。1995年起,他通过“在家练、公司练、高管同行时练”逐步突破,最终成为流畅表达的“演说家”。更关键的是,他将“克服口吃”的思路延伸至管理:**“没有原因,禁止理由,不要解释,追溯根源”**,强调以精密逻辑、数据验证质疑,制定同口径可比的标准,通过“问三五个为什么”找差距、改现状。


## 二、经营哲学:东方希望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刘永行将“七分科学(理性、系统、可复制)+三分艺术(感性、直觉、人文)”的理念贯穿于东方希望的经营,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体系。

### 1. 核心观念:不到200字的“四大观念”
东方希望的“四大观念”以极简文字承载深邃逻辑,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和谐:
- **哲理观念**:“顺势却不随流;明道而非常路;习术要善修正”(18字)。“势”即规律(自然、经济、人文规律),“道”为战略战术(虚拟),“术”为具体措施(落地),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分解落实“小数据”确保措施到位。
- **价值观念**:6条内容分“用人、做事、市场客户”三组,逻辑层层递进、形式对称平衡。
- **投资观念**:源于10岁时对校长写标语的思考(从“少种高产”到“多快好省”),提出“好快省”原则,后优化为“既好,又快,还要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
  - “好”:技术先进、产品优质,框架型可补充;
  - “快”:抢市场先机,省折旧费与财务费;
  - “省”:少占资源(土地、资产、人力)、少排放,甚至“快×省=融资倍数”(如建设快1倍+投资省1半,相当于融75%资)。
- **管理观念**:以“循环管理”“色带管理”为基石,既闭环(完整循环)又开环(吸收能量改进),要求汇报“先粗后细、先总后分”,“三句话入主题、一分钟说清问题”,禁止“还是”“可能”等不确定词汇,用名词、数量词精准表达。

### 2. 独特经营视角:打破常规的“认知重构”
刘永行擅长对常见概念进行“拆解重构”,赋予企业管理新内涵:
- **“赌博”拆解**:“赌”是娱乐、消极冒险,“博”是主动提升能力,投资坚持“九分博,一分赌”(如2002年进军重化工,先试中小项目,再建包头循环基地,避开多元化陷阱);
- **“消费”vs“消耗”**:消费是静态消耗(用了就无),消耗是动态创造(消耗能力以增强优势),强调“创造>消耗”;
- **“成熟”是贬义词**:认为“成熟=不思上进、发挥到顶”,如同“铅笔用圆需再削”,企业需打破惯性,“完善标准的同时准备打破标准”;
- **“适者生存”=“小”**:定义“小”为“单位产品向自然索取最小”(土地、能耗、人力等),如“同行1人/产品,我们能否用0.5人”,需长期努力实现。
- **“扭转现状力场”**:疫情后提出的物理学概念,强调“好的还要更好”,超越先进标准,不被“过去好”“现在好”束缚。


## 三、人才与教育:对“钱学森之问”的实业回应
当谈及“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刘永行直指核心:**“中国学生太听话了”**——在家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在单位听领导,却忽略内心、自然与批评者的声音。

### 1. 文理分科的弊端:“专士”而非“通才”
刘永行观察到,不少博士是“专士”:离开熟悉的“知识象限”,与普通人无异。他认为理想的人才应“专深+通广”,突破学科壁垒——正如钱学森(科学家+圆号/钢琴/文学/美术功底),其创新力源于“艺术对科学思维的丰富”。而当前教育的问题在于:
- 唯分数、唯论文、唯帽子,抑制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
- 文理分科过早,理科生缺人文素养、文科生缺科学逻辑,形成沟通障碍;
- 统一评价标准扼杀“奇才、怪才、偏才”,忽略个性与多元兴趣。

### 2. 东方希望的“创新三阶段”:鼓励“离经叛道”
为培育创新人才,刘永行提出企业内的创新路径,允许突破经验与权威束缚:
1. **“离经叛道”**:顺势不随流,打破设计院常规,培养多产业关联思维;
2. **“斜门歪道”**:不追求“方方正正”,按企业需求与自然规律修正技术方法;
3. **“胡说八道”**:研讨时不排斥“异想天开”,广开言路,鼓励员工提改进建议。

### 3. 教育的理想:培养“完整的人”
刘永行认为,教育不应培养“文人”或“理人”,而应是“完整的人”——既懂诗词之美,也懂万物之理;既会逻辑分析,也会共情感受;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正如他自己:每天学习3小时(博览理工医农、文史哲法),不读大部头管理书却从“动物世界”学竞争,随口引用“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指导生产,用精准文字传递企业意志(对几万人的大企业至关重要)。


## 四、核心启示:行成于思,业精于勤
刘永行的经历与思想,本质是“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深度融合:
- 对个人:文理交融不是知识叠加,而是“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化学反应(如用数学逻辑分析社会问题,用人文洞察理解用户需求);
- 对企业:“七分科学”是效率、规模、可持续的基石,“三分艺术”是高度、灵魂、颠覆性的关键,二者结合方能从“优秀”到“伟大”;
- 对教育:回应“钱学森之问”需打破“听话式教育”,激发好奇心与跨学科视野,让人才在“探索未知”中成长。

正如作者凌龙(长期跟踪研究刘永行)所言:刘永行的观点“接近自然、接近真理、接近大道”,其“行成于思,业精于勤”的特质,不仅成就了东方希望,更为中国企业经营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照。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