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播:正在迈向大众文化的浪潮
日期:2025-08-13 15:06:07 / 人气:6

半个娱乐圈都在跳 “扫腿舞” 的现象,不经意间揭示了团播这一娱乐形式的渗透力。当迪丽热巴、金晨等明星在综艺节目中复刻团播经典动作,当丁禹兮的扫腿舞视频斩获 500 万点赞,这种源于直播间的表演形式已悄然跨越圈层,成为大众热议的文化符号。团播是否已成为大众文化?从其破圈程度、参与广度和社会影响力来看,答案正逐渐清晰。
一、破圈:从直播间到主流视野的跨越
团播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2023 年以前,它还只是短视频直播领域的圈层狂欢,如今却已成为横跨娱乐、商业甚至社会话题的现象级存在。这种破圈不仅体现在明星的集体参与,更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内容层面,团播早已跳出 “多人跳舞” 的单一形式。古风、二次元、Hip-Pop 等细分类型层出不穷,游戏互动、短剧演绎、直播带货等多元玩法不断涌现。抖音头部主播 “广东夫妇” 与宇宙男团合体直播,三小时吸引 1600 万观看人次;“木森大舞台” 将素人才艺 PK 搬上直播,单场在线峰值达 163 万,近三个月涨粉超 1100 万。这些数据背后,是团播从垂直领域向大众娱乐场景的成功延伸。
更具标志性的是,团播已成为内容创作者的流量密码。无论是 “奥黛丽厚本” 的搞笑演绎,还是 “猕猴桃文博说事” 的跨界尝试,短视频博主们对团播形式的借鉴,印证了其大众文化属性 —— 当一种娱乐形式成为全民创作的素材库,它便具备了大众文化的核心特征。
二、产业化:从流量狂欢到生态构建
大众文化的形成,往往伴随着产业体系的成熟。团播从最初的 “造富神话”,逐步走向合规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
硬件投入的升级可见一斑。基础团播直播间的搭建成本达 10-20 万元,大型舞台配置甚至超过百万元。人力分工也日趋精细,5-7 人的前台直播团队背后,往往配备着 1.5 倍于前台的幕后人员,包括运镜师、灯光师、编舞师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据《中国经营报》预测,2025 年全行业团播间数量将达 7000 个左右,创造至少 15 万个就业岗位,这种规模效应已远超普通娱乐形式的范畴。
商业变现模式的多元化也支撑着产业发展。除了传统的打赏分成,团播与电商的结合愈发紧密。“木森大舞台” 在才艺表演间隙插入带货环节,近三个月销售额破 13 亿;宇宙男团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商业闭环,证明团播不仅是娱乐载体,更能成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品牌冠名、定制内容等合作形式的出现,进一步巩固了其产业地位。
三、争议与挑战:大众文化的必经之路
任何一种新兴文化形态的成长,都伴随着争议与质疑。团播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尤为突出,扫腿舞、发牌舞等套路化表演占据半壁江山,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知乎博主 “潮汐” 曾直言,部分团播公司将主播视为 “消耗品”,缺乏长期培养规划,这种短视行为可能透支行业潜力。
合规化是另一大挑战。尽管抖音等平台已升级管理规范,清退 54 家违规公会,但 “打赏依赖”“内容低俗” 等标签仍未完全撕掉。如何在娱乐性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是团播成为成熟大众文化的关键一步。
不过,这些挑战恰恰说明团播已进入大众视野的聚光灯下。正如直播带货、短剧等业态经历过野蛮生长后走向规范,团播的阵痛期也是其成为大众文化的必经阶段。平台的规范引导、从业者的创新突破,将推动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语:团播的大众文化之路
从明星模仿到全民参与,从流量狂欢到产业成型,团播已具备大众文化的核心要素:广泛的参与度、成熟的产业生态、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尽管存在同质化、合规性等问题,但这些都是新兴文化形态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随着内容创新的深入和产业体系的完善,团播有望像直播带货、短剧一样,从短视频生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稳定的大众文化载体。当 “扫腿舞” 不再是新鲜事物,当团播融入普通人的娱乐生活,它便真正完成了从亚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蜕变。这场由直播间掀起的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写着大众娱乐的版图。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京东重新估量了外卖这件武器?08-18
- 奥特曼的人设,塌在GPT - 508-18
- 豪赌未来:陈立武、特朗普与 Int...08-18
- 美国人正大举 “移民” 欧洲?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