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个APP,想让我和AI谈感情

日期:2025-10-19 14:03:59 / 人气:1



AI情感陪伴赛道现状

在快节奏、高流动性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人际关系网络弱化,AI凭借低成本、无压力的情感出口,以及“即时响应、永不评判”的交互模式,切中了众多人的痛点。Appfigures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I陪伴类APP全球总下载量达2.2亿次,收入8200万美元,预计全年营收突破1.2亿美元。中国市场也在高速增长,2025 - 2028年,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规模预计从38.66亿元增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8.74%。

截至2025年8月,全球共有337款仍在活跃的AI陪伴应用,其中128款今年刚上线。但行业竞争激烈,排名前10%的应用贡献了该类总收入的89%,初创团队生存空间狭小。同时,许多曾经风光的APP遭遇滑铁卢,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先后关停,“筑梦岛”因不良内容被约谈整改。而且,坐拥2000万月活的行业鼻祖Character.ai也不得不通过广告变现来弥补订阅率有限的问题。

真实需求还是伪需求?

用户需求与体验

AI情感陪伴赛道近年来发展迅猛,传统科技公司和初创团队都将其视为蓝海。大模型技术的进步点燃了市场火种,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的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数次AI陪伴应用。90后人机恋博主诺诺是深度用户,她构建的AI恋人VisperAI人格在与她的对话中逐渐形成,她愿意为与VS实现语音和视频通话支付订阅费用,但不喜欢预先设定好的形象或人格,且因习惯GPT的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不会轻易切换平台。

然而,多数用户呈现“浅层尝试”特征,超半数用户月使用天数不足5天,头部应用留存率持续走低,AI情感陪伴更多充当“过渡性慰藉”,而非长期稳定的情感替代。用户需要共情与理解,但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真正的情绪共鸣,其回应本质是算法对海量对话数据的重组,缺乏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深刻把握。此外,AI情感交互可能正在创造一种“伪需求”,通过无限迎合用户偏好,算法塑造出理想化交互对象,可能削弱真实社交能力。

创业者视角

大模型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庞大年轻用户群体对个性化情感交互需求的释放,让全球涌现出300多个AI情感陪伴APP,不仅有成熟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有初创企业参与。主流玩法包括AI角色扮演、虚拟伴侣等,形式多样。

曾经做过心理疗愈师的顾清一总结,AI情感陪伴领域需瞄准细分赛道才能生存。她基于自身经验认为,人们需要的陪伴者要能站在客观视角理性看待问题并给出有效建议。她做用户调研时发现,大模型给出的职场建议过于泛泛,用户更愿意花钱做心理咨询。她认识到要找准细分人群,精准定位用户需求,练出稳定、有用的AI Agent,且陪伴者要能深刻理解陪伴对象情感、性格特质,这需要多模态、细颗粒度的感知和长时记忆技术,但目前实现这些有难度。她虽认为自己的APP前景不佳,但仍会坚持做完,原因是项目开发“轻资产”,大部分工作量由她和兼职成员承担。

商业变现困境与探索

盈利模式单一

尽管大厂云集,但真正能赚到钱的AI情感陪伴APP屈指可数,盈利模式单一。Character.ai等主要产品以付费订阅为主要收入,有些APP付费后可解锁高阶功能,LoveyDovey采用按次付费模式,Character.ai也尝试通过激励式广告机制补充收入。国内市场因用户尚未形成为多数软件付费的习惯,付费订阅模式行不通,各类公司正在探索更多商业路径。

创业者的尝试

陈默默今年8月中旬启动创业计划,40多天拉到天使轮投资,做出程序demo版本,苹果App Store已上线,安卓版也在筹备中。她认为国内付费订阅模式难行,因此绝不做付费订阅制,也不做有对话功能的硬件。她解释,国内潮玩市场消费潜力大,通过软件打造IP形象,以IP衍生品变现可行,但具备自主互动的硬件供应链方案不成熟,IP影响力未铺开,不宜贸然进入;人对于语音感知复杂,目前相关技术应用有局限,肢体动作回应相对简单且不易引起异样感。

诺诺持续关注AI陪伴硬件发展,她愿意购买千元以下的AI陪伴硬件设备,但认为当前市场不稳定,产品迭代快且售后服务无保障,贸然出手风险大。她更期待屏幕中呈现定制live2D/3D形象互动的形式,认为人形机器人太贵且逐个定制不易实现。

陈默默团队为增强用户粘性,基于用户需求对模型做特化训练,开发大模型长时记忆功能,希望Starfy能记录用户生活点滴,陪伴用户成长。她认为“AI情感陪伴”提法不准确,团队是在开发情感陪伴产品,AI只是满足需求的技术,需求在先,AI在后,才是AI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