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证史:秦始皇寻仙曾抵青藏高原?尕日塘秦刻石的千年密码

日期:2025-09-17 16:36:06 / 人气:4


在 2025 年 9 月 15 日,国家文物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让一块沉睡于青海玛多县的古老刻石走进大众视野。“昆仑刻石” 被正式认定为秦代遗存,并得名 “尕日塘秦刻石”。其海拔 4306 米,石上 37 个秦篆文字,宛如时光密语,不仅终结了 “今人伪刻” 的争议,更如一把钥匙,解锁了一段尘封两千余年的历史,揭示出秦始皇时期寻仙采药活动竟已拓展至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这一发现极大地改写了秦代历史的叙事边界。

一、石上密码:37 字秦篆的身份解谜之路

“尕日塘秦刻石” 的正名过程,堪称一场跨学科、跨时空的学术探秘。自今年 6 月,当地牧民忆起 40 年前初见此石后,它便陷入激烈的 “年代之争”。刻石上文字的风化程度是否契合秦代特征?“廿六” 与 “卅七” 的释读分歧如何化解?刻石岩性究竟是玄武岩还是石英岩?诸多疑问纷至沓来。
为破解这些谜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了精锐的跨学科团队,两次勇闯海拔 4300 米的刻石所在地。团队运用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对刻石文字笔画进行细致提取,惊喜发现原被释读为 “廿六” 之处,“廿” 字暗藏一竖,“六” 字的剥落边界并非刻痕,最终精准校正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的 “卅七”。同时,经检测确定刻石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凿刻工艺呈现秦代典型的平口工具斜方入石特征,从根本上排除了现代伪刻的可能性。古文字学家刘钊进一步从专业角度佐证:“刻石字体属于标准秦篆,其中‘皇帝’‘五大夫’等称谓与秦代用语体系高度契合。”
随着国家文物局 98.85 万元抢救性保护经费的及时拨付,临时围栏迅速搭建,看护用房也纳入规划。至此,这处 “中国海拔最高的秦代原址刻石”,彻底摆脱争议阴影,华丽转身成为备受瞩目的国家级文物瑰宝,开启了被悉心守护与深入研究的新篇章。

二、历史颠覆:寻仙版图北扩至青藏高原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评价道:“这绝非一块普通刻石,而是秦代国家行为的直观物证。” 尕日塘秦刻石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秦始皇寻仙采药的地理范围,从传统认知里的东部沿海,一举拓展至素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青藏高原。
《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因 “荧惑守心” 天象,为求长生,他派人四处寻觅仙药。此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类活动集中于蓬莱、方丈等东海仙山。然而,尕日塘秦刻石上 “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 的文字,确凿记录了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级官员奔赴 “昆陯”(即昆仑)采药的史实。结合里耶秦简中关于 “全国性寻仙” 的零星记载,专家大胆推断:秦代的求仙活动并非局限于局部地区,而是一场覆盖中原与西部高原的全域性行动。
更为关键的是,刻石为确定 “秦人心中的昆仑山” 提供了精准坐标。长久以来,昆仑山作为上古神话中的 “万山之祖”,其地理指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而尕日塘秦刻石提及的 “昆陯”,与扎陵湖周边呈现的 “背山面水” 祭祀地貌相结合,有力证实秦代人观念中的昆仑山就位于三江源扎陵湖附近。这与后世将昆仑山定位于新疆和田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为深入研究古人地理观念的演变历程提供了极为关键的线索。
在刻石周边 150 公里范围内,考古人员惊喜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 75 处遗存。这一发现充分表明,扎陵湖区域绝非往昔所认为的 “人迹罕至” 之地,而是秦代中原与西部交流往来的重要节点。正如青海省文物局阿朝东处长所说:“这生动展现了秦代的文化辐射力已成功突破农耕与游牧的界限,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早期形成的有力实证。”

三、文明延伸:高海拔考古的新起点与新挑战

尕日塘秦刻石的惊现,不仅填补了秦代历史研究的重要空白,更如一盏明灯,为高海拔地区考古照亮了新的探索方向。刘钊强调:“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秦代活动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玛多县海拔 4300 米处的这一刻石,彻底打破了这种地域局限的认知。未来,考古工作应积极向边远冷僻地区拓展,有望挖掘出更多秦代西部开拓的珍贵遗迹。”
当下,刻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稳步进入实操阶段。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当地秉持 “保护优先、适度研究” 的科学策略:除国家文物局及时拨付的抢救性经费外,专业机构正紧锣密鼓地制定玻璃罩防护、微环境监测等科学保护方案,全力抵御高原强风与巨大温差对刻石的侵蚀破坏;同时,当地计划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启动周边区域的系统性考古工作,期望通过探寻秦代地层与遗物,完整还原采药团队当年的活动轨迹。
文化价值的活化利用同样被提上重要日程。玛多县文旅部门精心规划,拟将刻石与周边的千年古墓群、岩画巧妙串联,深度融合唐蕃古道、文成公主进藏等深厚历史脉络,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 “昆仑文化探秘路线”。刘钊建议:“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出数字展览等丰富形式,让公众深刻领悟刻石背后秦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使其成为青海熠熠生辉的文化金名片。”

四、结语:一块石头里的文明广度

从东海仙山到雪域高原,尕日塘秦刻石凭借 37 个秦篆字,重塑了我们对秦代疆域认知与文明活力的想象。它不仅有力印证了秦始皇寻仙活动的全域性,更深刻揭示了秦代中原政权对西部地理的积极探索与认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 “无远弗届” 的强大开拓基因。
当考古队员在扎陵湖畔为刻石搭建防护围栏时,他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块历经千年的古老岩石,更是一段险些被遗忘的文明对话史。2200 多年前,秦人的坚定足迹踏上这片高原;如今,这块刻石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生动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深层密码。诚如刘钊所言:“它并非孤立存在的历史遗存,而是秦人勇敢走向西部、促进文明交融共生的鲜活见证。” 未来,随着对尕日塘秦刻石研究的持续深入,它必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秦代历史与中华文明发展的神秘面纱。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