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亿到 2600 亿再回 700 亿:药捷安康,今年最妖 IPO 的疯狂与隐忧

日期:2025-09-17 16:35:41 / 人气:4


9 月 16 日的港股市场,药捷安康上演了一场魔幻大戏:上午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市值一度冲破 2600 亿港元,较 3 个月前 13.15 港元的发行价暴涨超 5000%;下午却断崖式跳水,收盘时市值跌回 700 多亿港元,单日振幅超 70%。这家来自南京的创新药企,至今无一款产品获批上市,2024 年营收为零、净亏损 2.75 亿元,却凭一则临床许可公告搅动资本风云,成为今年最 “妖” 的 IPO。这场疯狂的背后,是创新药牛市的狂欢,还是资本泡沫的虚妄?

一、魔幻走势:零营收药企的 50 倍暴涨神话

药捷安康的股价狂飙,堪称资本市场的 “非常规表演”,其涨跌幅的剧烈波动,与公司基本面形成刺眼反差。

1. 三个月的 “坐火箭” 之旅

2025 年 6 月 23 日,药捷安康登陆港交所,发行价 13.15 港元,首日大涨 78%,市值定格在 90 亿港元,彼时市场反应平淡 —— 毕竟在创新药赛道,未商业化的药企并不少见。转折点出现在 9 月 10 日:公司宣布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联合疗法获国家药监局临床默示许可,可启动乳腺癌 II 期临床试验。消息一出,股价犹如按下 “加速键”:9 月 10 日至 15 日,累计涨幅超 370%,15 日单日暴涨 115.58%,市值冲破 1600 亿港元;16 日上午更是冲高至 680 港元 / 股,市值一度超越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等龙头企业,上演 “小鱼吃大鱼” 的奇观。

2. 暴涨背后的 “硬伤”:基本面与市值的严重脱节

支撑 2600 亿港元市值的,是一份近乎 “空白” 的业绩单。招股书显示,药捷安康 2023 年营收仅 12.4 万元,2024 年彻底归零,2023-2024 年累计净亏损超 6 亿元,2025 年上半年继续亏损 1.23 亿元。截至目前,公司管线中 15 款在研药物均处于临床早期或中期阶段,距离商业化落地最少需 3-5 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流通盘极小 —— 创始人吴永谦持股近 33%,叠加机构持股后,实际流通股份占比极低,这种 “小盘股特质” 为股价异动提供了土壤,少量资金即可撬动巨大涨幅。
当市场情绪退潮,股价便应声下跌。16 日午间公司发布 “无内幕消息” 公告后,下午资金开始恐慌出逃,市值从 2600 亿港元急坠至 700 亿港元,留下一根刺眼的 “天地线”,暴露了这场暴涨的脆弱性。

二、疯涨推手:政策东风与资本狂欢的共振

药捷安康的离奇走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创新药产业周期、资本情绪与个股利好叠加的结果。

1. 创新药牛市:板块情绪的 “集体亢奋”

2025 年被业界视为 “中国创新药商业化爆发元年”,港股创新药指数持续创新高,翻倍个股比比皆是,10 倍牛股屡见不鲜。这一波行情的底层逻辑是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国家药监局加快创新药审批,2024 年国内获批新药数量同比增长 40%,临床默示许可等机制缩短了研发周期;另一方面,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巨大,资本市场对重磅新药的商业化前景充满期待。药捷安康恰好踩中这一风口,成为板块情绪的 “受益者”。

2. 临床许可:被放大的 “预期催化剂”

“临床默示许可” 本是创新药研发中的常规节点,仅意味着可启动 II 期临床试验,距离上市还有漫长的 III 期试验、生产审批等流程,成功率不足 50%。但在牛市情绪下,这一消息被解读为 “重磅突破”:替恩戈替尼针对的 HR+/HER2 - 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癌种,市场规模超千亿元,资本急于给 “潜在重磅药” 定价,将远期商业化价值提前透支到当前市值中。正如一位医药投资人所言:“大家赌的不是现在,是 3 年后的可能性,但这场赌注下得太激进了。”

3. 南京药谷:产业生态的 “隐形背书”

药捷安康的崛起,离不开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支撑,这也成为资本炒作的 “隐性逻辑”。作为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的入驻企业,公司享受了平台资源整合、设备租赁、专项基金等多重扶持 —— 新区不仅提供质谱仪等昂贵设备的低价租赁服务,还成立 10 亿元境外上市基金作为其基石投资人。南京浓厚的医药产业氛围更是关键:这里有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 “人才摇篮”,走出了恒瑞孙飘扬、翰森钟慧娟等行业大佬,形成 “产学研用” 闭环。维立志博、海辰药业等南京药企今年均有亮眼表现,让资本对 “南京系创新药” 产生天然信任。

三、狂欢之后:创新药估值的 “灵魂拷问”

药捷安康的暴涨暴跌,撕开了创新药领域估值体系的裂痕 —— 当未商业化药企的市值可随意被资金撬动,行业究竟在为 “研发价值” 还是 “投机情绪” 买单?

1. 估值迷思:研发管线的 “定价难题”

创新药企业的估值向来复杂,需兼顾管线丰富度、临床进度、适应症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但核心逻辑是 “未来现金流折现”。对药捷安康而言,仅靠一款进入 II 期的药物,就支撑起 2600 亿港元市值,显然脱离了理性框架:即便替恩戈替尼最终成功上市,按同类药物年销售额峰值 50 亿元、20 倍 PE 计算,对应市值仅 1000 亿元,且需承担研发失败、市场竞争等多重风险。这种 “透支式估值”,与 2019 年创新药泡沫破裂前的景象如出一辙 —— 当年不少临床早期药企市值超百亿,最终因研发不及预期跌回原点。

2. 机构角色:是价值发现还是推波助澜?

从融资历程看,药捷安康曾获国投招商、基石资本等知名机构加持,2023 年 D + 轮融资后估值 45.9 亿元,而上市后最高市值达 2600 亿港元,较最后一轮融资溢价超 56 倍。机构的早期布局本是对研发价值的认可,但二级市场的资金炒作显然脱离了机构的定价逻辑。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短期资金利用 “创新药牛市” 的市场情绪,借助小盘股流通性差的特点 “拉抬股价”,待普通投资者跟风入场后获利出逃,加剧了股价波动。

3. 行业警示:泡沫破裂的 “历史重演”?

2019 年创新药泡沫破裂的教训历历在目:当时受 “带量采购”“医保谈判” 等政策影响,资本对创新药的热情骤降,未商业化药企市值大幅缩水,多家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如今,尽管政策环境更友好,但创新药研发的 “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 本质未变 —— 全球创新药平均研发成本超 20 亿美元,成功率不足 10%。药捷安康的暴跌,或许是市场情绪降温的信号:当资本从 “盲目乐观” 回归理性,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仅靠单一管线炒作的药企,终将面临估值回调的压力。

结语:创新药的狂欢,该回归研发本质了

药捷安康的魔幻走势,是 2025 年创新药牛市的一个极端缩影 —— 它既展现了资本市场对医药创新的期待,也暴露了短期投机情绪的泛滥。对行业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研发实力:能否持续产出重磅新药、能否控制研发成本、能否应对商业化挑战,这些才是创新药企的 “立身之本”。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 “消息驱动” 的短期炒作,看清市值背后的基本面支撑。
当股价从 2600 亿港元跌回 700 亿港元,药捷安康的 “妖股” 标签或许会逐渐褪去,但它留下的拷问不会消失:创新药的发展,终究要靠实验室里的研发突破,而非资本市场的资金游戏。只有当估值逻辑与研发价值重新匹配,中国创新药才能真正走出 “泡沫轮回”,迎来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