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爽就行”的年轻人,还要精神导师吗?

日期:2025-10-29 15:22:39 / 人气:6



许纪霖对青年文化的关注与探索

许纪霖作为思想史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在长达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关注中国现代思想谱系。近年来,他将目光投向年轻人的精神世界,试图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这一转变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作为“90后”父亲和“00后”老师,他在陪伴儿子成长和与年轻学生接触中,意识到青年文化是代际世界观的出口。他通过文学、偶像文化、二次元社群、“搭子式关系”和“树洞式情感”等,以不俯视、不轻易评论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精神现场,并与《经济观察报》展开对谈,探讨当代青年的精神困惑、对精神导师的需求以及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可能。

年轻人的文化特征与行为表现

对“爹味儿”说教的抗拒

许纪霖发现,当下年轻人最讨厌带“爹味儿”的说教,这在中国上一代父母身上尤为明显。他通过自身与儿子的相处以及高铁上目睹年轻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在企业和学校中,年轻人对来自权威的规训,如父母、老师、上司,普遍持“不争论,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态度。例如,500强企业的高管们也困惑于年轻员工动不动就“炒老板”,这反映出年轻人对传统权威的挑战和对自我选择的坚持。

追求“轻资产”与即时愉悦

年轻人呈现出疏离宏大叙事,对情感微小波动高度敏感,抗拒被引导但不排斥被理解的特点。他们讲“轻资产”、拒绝绑定、追求即时愉悦,流行“搭子式关系”,如饭搭子、旅游搭子、床搭子等,一切以功能为导向,害怕投入和受伤。他们追求情绪的运营,通过追星、演唱会、社交媒体集体释放情绪,但难以将这种体验转化为稳固的心理锚点。“懂我”与“陪伴”成为他们最核心的情感诉求,然而这种“懂”是否能替代曾由信仰、叙事或权威构建的意义系统,仍值得探讨。

年轻人的精神困惑与意义缺失

无聊感与虚无感

许纪霖认为,当代年轻人面临的最大精神问题是无聊感和虚无感,其根源是意义的丧失。在这个时代,人们活在表层,追求“轻资产”,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变得浅层。年轻人没有固定的情人,只有功能性的“搭子”,他们害怕投入和受伤,选择轻资产、轻情感的“情绪的运营”。情绪是短暂瞬时的,发泄完后会带来虚无感,而情感则是深层、长期且有“底”的。他们进入“后城邦主义”时代,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主义盛行,信奉“我爽就行”,但这个“自我”是浅的、空的,缺乏真正的支撑点。他们不信上帝、爱情和友情,人生缺乏信仰和价值观的支撑,如同空心一般。

与“多余的人”的类比

许纪霖将当代年轻人的“多余”感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的人”进行类比。十九世纪的“多余的人”有理想、有才华,却找不到用武之地,被社会机器边缘化。而今天的年轻人,不仅包括年轻人,很多老年人也有类似感受,他们曾有价值感,如今却被时代抛弃。年轻人的“多余”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外在是虽掌握数字技术但未享受红利,进不了主流赛道;内在是感到被掏空、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人在解决生存问题后,会思考活着的意义,若没有答案,就会感到空虚和“多余”。这不仅是社会结构问题,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漂泊。

年轻人对精神导师的需求与现状

对网红导师的态度

当下出现了几类面向年轻人解决焦虑问题的“网红导师”,其套路通常是先共情,再用心理按摩、哲学分析或宗教疗愈来引导。但许纪霖不喜欢扮演这样的角色,他更倾向于以观察者的姿态,用历史的、旁观的视角分析呈现问题,而非提供统一答案。他认为鲁迅当年也拒绝做人生导师,他开设课程借助历史人物提供参照,让学生看到不同可能性,更赞同儒家的“中道”,认为没有单一的人生答案或标准药方。

民国时期的“精神导师”

民国时期有很多“精神导师”,如鲁迅、邹韬奋等。鲁迅曲高和寡,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帮城市职业青年解闷儿、解焦虑,后来上升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五四以后,中共早期办的《中国青年》杂志从解决青年人的人生苦闷出发,导向社会行动。鲁迅、胡适、林语堂等虽不专门写给年轻人,但在人生实践中提供了示范。许纪霖认为,鲁迅身上有叛逆气质、金句表达和冷峻锋利的气质,容易引起年轻人共鸣,他对年轻人说“人生当如大象,皮要厚,慢慢向前走”,在当下社会仍受用,这也是鲁迅又“红”起来的原因。

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诉求与“相互拯救”

当下年轻人喜欢鲁迅,首先是因为他的叛逆气质,其次是他的金句表达和冷峻气质,还有就是他从不教育别人,更易倾听。年轻人需要的“精神导师”核心是“懂我”和“陪伴”,他们不希望被“教”,而是希望与导师一起成长。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让四十万初中少女及其家长参与,女孩们将偶像当作“亲人般的存在”,一起成长,这种情感投射包含参与感、见证感和成就感。许纪霖认为,这体现了代际之间需要“相互拯救”,年轻人有焦虑,老一代人有智慧和经验,但不能用“爹味”方式传达,年轻人的“松弛感”也能让老一代人减缓焦虑。他还强调,要理解年轻人,需先共情,像“树洞”一样倾听他们的倾诉,共情之后再谈解释和建议,才是有效的沟通和帮助。

知识分子式精神导师的存在价值与转型

知识分子角色的功能

许纪霖认为,今天“知识分子”角色仍有其存在的功能。人类依靠语言感知和描述世界,文字力量依然存在,知识分子是书写世界的主宰者,在表达与建构意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文化代际之间存在断裂,但传统通过知识分子被保留下来,他们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传统。同时,学校教育和主流媒体虽权威性减弱,但仍提供基本的“底盘性”思维结构,知识分子要守住传统知识框架,主动与时代对话,既“坚守自我”,又“与时代和解”,并借助音频、视频、自媒体延伸话语影响力。

平台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

当下影响最大的是“平台知识分子”,他们借助自媒体与社交平台,以流量为支撑,高度商业化,有自己的IP和内容生态,影响力比传统知识分子更大。平台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相互“看不起”又“彼此羡慕”,平台知识分子觉得传统知识人高冷,传统知识分子嫌他们浅薄、迎合流量,但彼此都知道对方有自己没有的东西。许纪霖认为,不应将两者对立,而应追求对话与理解。传统知识分子要“坚守”阵地,守住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因为经验和历史是构成未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