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餐饮必须践行一个字:抠
日期:2025-08-26 11:34:02 / 人气:17

当 “水火锅” 用 “高汤 + 少油” 降低锅底成本,当 Shake Shack 开起无堂食的外卖专门店,当麦当劳长期聘用退休人员优化人力开支 —— 这些看似零散的餐饮品牌动态,实则指向同一个核心:在 “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成本高企” 的行业困局下,“抠” 已经成为餐饮老板们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但这里的 “抠”,并非偷工减料的投机取巧,而是对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对效率的极致优化,是在薄利时代守住生存底线的理性选择。
一、“抠” 的背后:餐饮行业的 “成本绞杀战”
2025 年的餐饮行业,正处在 “收入涨不动、成本降不下” 的两难境地,“抠” 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现实倒逼的必然。
从行业数据来看,表面的 “增长” 难掩利润的 “失血”:2025 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上涨 4.3%,但 6 月增速跌至 0.9% 的 “历史新低”;北京、上海两地规模以上餐饮企业的利润率仅为千分之三,相当于 737.8 亿元营收只赚 2.47 亿元,这种 “卖得多、赚得少” 的困境,正在蔓延至全国。更残酷的是,半年内超 160 万家餐厅倒闭,每天有 8800 家店消失,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多面临 “营业额腰斩” 的压力。
而成本的持续上涨,更像一把 “绞肉机”,不断压缩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商业租金平均上涨 8%,热门地段涨幅超 20%,北京部分商场餐饮铺位年租金突破 200 万,逼得品牌从高层搬到负一层;食材端肉、菜、食用油均价同比涨 12%,牛蛙、小龙虾等网红品类成本飙升;人力成本也水涨船高,服务员月薪 5000 元、厨师月薪 8000 元成常态,再加上社保开支,人力成本占总营收比重肉眼可见地攀升。
上海某本帮菜老板的吐槽颇具代表性:“房租每年涨 5%,食材每月涨 3%,人工每季度涨 5%,但红烧肉价格三年没动过,成本从 28 元涨到 47 元,卖 58 元几乎不赚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抠” 不再是 “小气” 的代名词,而是 “活下去” 的前提 —— 不抠成本,就可能被房租、食材、人力压垮;不抠效率,就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二、“抠” 的逻辑:从 “粗放扩张” 到 “精细运营”,找准成本优化的核心
餐饮行业的 “抠”,不是盲目削减开支,而是围绕 “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 重构运营逻辑,在三个关键维度实现突破。
1. 门店模型 “抠空间”:小而精取代大而全
过去餐饮流行 “高举高打”,动辄几千平的大店、排队几百人的人气场面,如今却成了 “成本负担”。聪明的品牌开始 “抠空间”,用更小的门店面积、更灵活的店型,降低租金与运营成本。
Shake Shack 在北京开的外卖专门店,没有堂食座位,仅支持自提和外卖,不仅选址无需临街(租金大幅降低),还省去了堂食区域的装修、桌椅、服务人员等开支;鱼你在一起推出的 “Mini 店型”,面积从传统的 120㎡以上缩减至 30~50㎡,人力配置从 5 人以上减至 3~4 人,投资费用直降 75%,却能通过高坪效(单位面积产生的营收)实现盈利。就连风靡的 “新疆人烧烤”,也走 “小破店” 路线:20~30㎡的门店,顾客要么带走、要么站着吃,省去了堂食体验的成本,却聚焦 “现场串肉、现烤现卖” 的核心优势,用 “0 体验” 换 “高性价比”。
这种 “抠空间” 的本质,是放弃 “面子工程”,聚焦 “核心功能”—— 门店不再是 “展示品牌的舞台”,而是 “高效赚钱的工具”,每一寸空间都要产生实际价值。
2. 人力配置 “抠效率”:一人多岗取代冗余分工
人力成本是餐饮的 “大头支出”,如何 “抠人力”?关键不是压低工资,而是优化岗位设计,让现有员工创造更大价值。
麦当劳长期聘用退休人员,不仅因为退休员工稳定性高、用工成本相对可控(无需承担部分年轻人的培训成本),还能通过 “弹性排班” 匹配客流高峰,避免人力浪费;蛙淘厚汁干锅蛙则通过 “岗位合并” 实现降本:砍掉杀蛙、砍蛙、炸蛙等细分岗位,让员工一人兼任多职,“一个人完成所有岗位”,既提高了员工收入(多劳多得),又降低了总人力成本。
这种 “抠人力” 的逻辑,是从 “分工细化” 转向 “效率整合”—— 不再追求 “每个岗位专人负责”,而是根据业务流程优化分工,让人力与客流、产能精准匹配,避免 “人等活” 的冗余浪费。
3. 营销开支 “抠预算”:弃流量依赖,重核心价值
过去餐饮品牌喜欢 “砸钱搞营销”,线上买推广、线下做活动,试图靠流量引爆生意,但如今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转化效果越来越差”,不少品牌开始 “抠营销”,把钱花在刀刃上。
上海一家社区烘焙店停止所有平台推广费用,省下的钱用来升级面粉、黄油品质,还设置开放式操作间,店主每天在社群分享烘焙知识、发老客福利 —— 没有花一分钱推广,却靠 “产品力 + 社区粘性” 实现复购率、老客带新率双升,月利润反超推广时期;西贝在 2024 年砍掉折腾十年的快餐业务、收缩零售业务,把 90% 的精力聚焦正餐,不再分散资源搞 “多元化”,反而通过 “专注” 提升了正餐业务的效率与口碑。
这种 “抠营销” 的本质,是 “流量祛魅”—— 不再为 “虚假的人气” 买单,而是回归餐饮本质:产品好、服务实,自然能留住顾客。毕竟,在消费理性化的时代,顾客更愿意为 “好吃的蛋糕” 付费,而不是为 “蛋糕的广告” 买单。
三、“抠” 的边界:不能触碰的两条红线
餐饮可以 “抠”,但不能 “瞎抠”—— 有两条红线绝对不能碰:一是产品品质,二是消费体验。一切以牺牲这两者为代价的 “抠”,都是短视的 “自杀行为”。
1. 红线一:不能抠产品品质
餐饮的核心是 “吃”,品质是底线。如果为了降成本,在食材上以次充好(比如用过期肉、劣质油),在工艺上偷工减料(比如减少关键配料、缩短烹饪时间),短期内可能节省成本,但长期来看,会彻底失去顾客的信任。
“水火锅” 虽然 “少油多骨汤”,但没有降低食材标准 —— 依然用新鲜的肉、菜,只是优化了锅底配方,既降低了成本,又契合 “清淡健康” 的消费需求;社区烘焙店砍掉推广费,不是压缩食材成本,而是把钱花在升级面粉、黄油上,反而提升了产品口感。这些案例证明:“抠成本” 可以,但必须在 “保证品质” 的前提下进行,比如优化供应链(直接对接农户降低食材采购价)、减少浪费(利用边角料做衍生品),而不是牺牲顾客的 “味蕾体验”。
2. 红线二:不能抠基础体验
“抠体验” 不等于 “无体验”。放弃 “网红打卡式” 的过度包装(比如华而不实的摆盘、昂贵的装修),是理性的选择,但基础的清洁卫生、服务态度,不能 “抠”。
长沙走红的笨萝卜、吴先生的破店等 “苍蝇馆子”,虽然环境简陋、服务粗放,但做到了 “干净整洁、上菜快”,顾客愿意为 “实惠、好吃” 忍受简单的环境;而有些品牌为了降成本,减少清洁人员,导致门店油污遍地;压缩服务人员,导致顾客喊半天没人回应 —— 这种 “抠体验” 只会让顾客望而却步,最终失去生意。
说到底,顾客 “消费降级” 不是 “品味降级”,他们只是不再为 “虚头巴脑的溢价” 买单,但对 “好吃、干净、省心” 的需求没有变。餐饮老板要分清:哪些体验是 “可有可无的包装”(可以抠),哪些体验是 “必须保证的基础”(不能抠)。
四、“抠” 的未来:在 “向内优化” 中等待周期转机
当下餐饮行业的 “抠”,不是长期战略,而是应对短期困局的 “生存策略”—— 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守住底盘,才能等到行业复苏的那天。
柠季副总裁郜枫的话很有道理:“餐饮行业,最终还是看产品力的,只要好吃好喝,从长远来看是不会有问题的。” 在 “抠成本” 的同时,品牌更要 “磨内功”:比如优化菜品结构,砍掉高成本、低销量的菜品;提升厨艺水平,让普通食材做出好味道;加强员工培训,用更专业的服务留住顾客。这些 “向内优化” 的动作,看似不直接产生利润,却能为品牌积累长期竞争力。
就像武圣羊汤,在 “食材成本 hold 不住售价” 的困境下,没有选择降低食材标准,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出餐效率来控制成本;西贝聚焦正餐业务后,也在不断打磨菜品、升级服务,试图用 “极致的正餐体验” 赢回顾客。这些品牌的选择证明:“抠” 是手段,不是目的;活下去是前提,活得好才是目标。
在这个 “潦草而狼藉” 的餐饮周期里,“抠” 是每个老板必须学会的技能 —— 抠掉冗余的成本,抠出高效的运营,抠出对品质的坚守。等到行业恢复元气之时,那些在 “抠” 中守住底线、磨好内功的品牌,才能真正迎来 “大放异彩” 的时刻。毕竟,餐饮的本质是 “用产品打动顾客”,而 “抠” 只是让这个本质得以延续的 “保护伞”。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京都,一个产科的消亡:时代变迁...08-26
- 北方暴雨频发下防洪体系的反思与...08-26
- 现在做餐饮必须践行一个字:抠08-26
- 宋志平深度解析:内卷困境如何破...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