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暴雨频发下防洪体系的反思与应对
日期:2025-08-26 11:34:26 / 人气:19

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突发山洪,导致12名野外露营人员遇难,这一悲剧将极端天气下的防灾体系问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当暴雨频繁“光顾”北方且屡次突破防洪标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防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北方暴雨新特点与防洪体系短板
暴雨特点变化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前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徐宗学教授指出,从水文周期规律看,今年北方暴雨虽感觉异常,但符合水文周期性特征。以北京为例,2000年前后到2012年“7·21”暴雨之前处于枯水期,年降水量偏少,而2012年至今属于丰水期,降水量明显增多。不过,今年暴雨的特别之处在于发生地点多且分散,缺乏明显规律性,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如北京密云、河北涿州与易县等地的暴雨都属于区域性暴雨,与1998年长江流域大范围暴雨洪水不同。
防洪体系短板
今年较多受灾严重的区域是当前防洪体系的短板所在,既不在大江大河的重点防护范围内,也不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覆盖区域,中小河流治理可能尚未完全覆盖。在北方地区,很多河流长时间未发生洪水,老百姓缺乏防洪意识,常在干涸的河床里堆放垃圾、建设农家乐,甚至在河漫滩上建房子、搞养殖、种植农作物。河漫滩土地肥沃,但一旦发生洪水,百姓往往措手不及,而这种情况在南方因洪水多发,百姓防洪意识相对较强。
我国防洪体系建设历程与概念变迁
发展阶段
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后,国家投入数千亿元重点治理长江、黄河、海河、珠江等大江大河,持续十余年使大江大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近10年来,重点转向中小河流治理,国家每年拨付专项资金,采取分批治理的方式逐步推进。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推动了城市防洪工作,随后国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城市开展的工作使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概念理解
海绵城市已从早期的“小海绵”(以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措施为主,可应对1 - 5年一遇降雨)发展为“大海绵”体系,整合了城市河湖、排水管网等系统,形成更为综合的雨洪管理架构。2021年国务院提出城市内涝治理“16字方针”,将防御体系分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四个层级。但海绵城市不是万能的,它主要解决常见降雨引发的内涝和雨水污染问题,像郑州“7·20”特大暴雨这种极端强降雨远超海绵城市设计标准,此时必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优先保障人员安全。近年提出的“韧性城市”更进一步,强调灾后快速恢复城市生命线功能。
北方城市防洪的因地制宜与标准评估
因地制宜
南北方气候和水文条件差异决定了技术路线不同。南方城市雨量充沛,可采用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北方城市干旱少雨,可多建设蓄水池、下沉式广场等基础设施,如将体育场下沉2米设计,平时正常使用,暴雨时作为临时蓄水池。中国城市形态与地质条件多样,山前平原城市面临山洪威胁,山坳城市要注意地质灾害,沿海城市需应对风暴潮,丘陵地带城市要解决地形高差排水问题,沿大江大河两岸城市要统筹行洪安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一城一策”原则。
标准评估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住建部门排水标准、内涝防治标准、水利部门城市河流防洪标准三套体系,分属不同部门,计算方法不统一,缺乏有效协调。当前许多城市蓄水空间减小严重,沿江沿湖地区湖泊、水塘、河沟被填平,多山区域天然山洪沟被填平修建道路或建筑,这些改造可能使原本较小的洪涝风险变成隐蔽但更大的风险。建议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一计算方法,实现排水、除涝及防洪标准的有效衔接,结合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逐步恢复被侵占的水体空间,增强城市调蓄能力,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管网维护与清淤。
城市防洪治理的实用策略
老城区积水治理
老城区暴雨积水问题根源在于历史欠账多,如排水管网标准低、天然蓄水空间被侵占、行洪通道受阻。治理路径主要有适度提升城市管网排水能力,确保雨水及时外排;增强河道行洪泄流能力,保障洪水安全下泄;增加城市蓄水空间,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公园和广场等,主动为洪水提供滞留场所。还可挖掘城市公园、绿地和停车场的暴雨蓄滞潜力,推行“平战结合”的韧性空间理念,如北京温榆河公园在特大暴雨应急时将公园湖泊、下沉绿地作为临时蓄滞洪区,部分非住宅区地下停车场紧急清空后用于蓄水。此外,可借鉴西班牙巴伦西亚市在城市中心地带保留天然排洪沟,平日作为休闲空间,暴雨时作为高效行洪通道,提高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经验。
地铁站和地下车库防雨水倒灌
对于地铁站,多数入口设有20 - 30厘米挡板,对一般平地积水有效,但低洼地段需特殊加强防护,如广州某地铁站因位于低洼地段,常规挡板高度不足导致进水。小区地下车库须常备沙袋、插板式防洪挡板等装备,保证排水泵系统状态正常、配备应急电源,老旧车库改造要强化入口防倒灌能力,优化周边排水路径。上方为绿地、广场等非住宅建筑的地下车库,可提前规划在极端暴雨下作为临时蓄水池使用。同时,要接受“超标洪水下损失难免”的现实,区分空间重要性,住宅和核心设施严防死守,非核心区域设计为可淹空间,在保障人员安全前提下,有效分担城市洪涝风险。
公众防灾意识与认知提升
公众作用
公众在防洪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社区自发清理排水口落叶、储备沙袋等,这些措施对于应对小型内涝问题十分有效,能为居民在特大暴雨来临时争取宝贵缓冲时间。物业和居民共同做好这些日常工作,是防洪的第一道防线。
意识提升
从水文与防灾专业视角看,提升公众的防汛意识与避险常识是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也最迫切的环节。例如,内蒙古山洪导致野外露营人员遇难,警示人们在山洪易发的汛期,绝不可在河道、河滩、沟道等行洪区域露营或逗留。过去宣传多集中在“节水”,“防洪避险”宣传严重不足,尤其在北方干旱地区。社区工作者可定期进行防汛宣传,向居民普及遇到洪水时的避险常识,如尽量避免外出,远离积水区、行洪区,警惕积水中的电线,让公众对洪水的破坏力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敬畏之心。
总体建议
要认清海绵城市的局限性,它主要解决中小降雨问题,遇到超标准特大暴雨,必须启动“超标应急”预案,核心是保障生命安全。公众要树立“与洪水共存、与风险同在”的理性认知,接受“人水和谐”理念,适当改变观念,结合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尽可能增加蓄水空间,增强城市整体防洪能力。城市防洪的本质是在有限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提升整体防洪韧性,学会与自然风险共存。
作者:天富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京都,一个产科的消亡:时代变迁...08-26
- 北方暴雨频发下防洪体系的反思与...08-26
- 现在做餐饮必须践行一个字:抠08-26
- 宋志平深度解析:内卷困境如何破...08-26